二手号码带来满手麻烦,谁来清扫手机号的"记忆"隐患? 社会新闻来源:新华网 2018年05月24日 13:16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新华社上海5月24日电 题:二手号码带来满手麻烦,谁来清扫手机号的“记忆”隐患? 新华社记者何曦悦、龚雯 你也许不记得自己注册过哪些应用,但手机号知道;你也许忘了自己的登录密码,但手机号能找回……在移动互联时代,手机号如同一把识别身份的“钥匙”。用户一旦更换号码,就有可能面临被陌生信息打扰的烦恼、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等。 换个手机号,银行卡、APP就成别人的? “您尾号为XXXX的银行卡支取人民币5000元。”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王默涵在课间收到一条让她心中一惊的短信,难道是有人盗取了她的银行卡? 待仔细回忆后,王默涵确认她并未办理过该银行的账户。为此,她致电银行客服才明白,是因为她新办理的手机号码被前机主绑定了银行账户,而前机主并未及时清理相关绑定信息,才出现了上面一幕。 王默涵从银行得知,要想解绑该手机号与银行账户,需要她提供本人身份证和运营商开具的号码归属证明。“身份证还好,号码归属证明需要联系运营商客服,可能还要去营业厅排队,太麻烦,无奈就放弃了。”王默涵说。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从北京到上海工作的曹洛身上。在购买了归属地为上海的新号码之后,曹洛习惯性地使用新号码与动态验证码登录某论坛时,意外发现账号名、头像显示的是一名陌生男子。 由于前机主没有将手机号与论坛账户解绑,他的个人资料和私信记录等被一览无余。曹洛表示,她赶紧退出账户后感到一阵后怕。“因为我的旧手机号码也绑定了很多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数量太多没法全部记清且一一注销,或许某个应用里还涉及照片、银行信息等个人隐私。” 公开资料显示,河南洛阳老城法院去年审理了一起案件,被告人利用他人注册了订餐平台的手机号账户消费,致使他人损失4700余元。 新旧手机号之结为何不易解? 由某家运营商透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收到的二手号码投诉量达到16855起,平均每月1400起左右。 可见,新旧手机号更换给用户带来的困扰,并非是一个小范围的小概率情况。记者采访发现,一个号码给两任用户都带来烦恼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手机号码有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家对电信网码号等电信资源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按照《电信服务规范》,电话号码冻结时限最短为90日(冻结时限指该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所需要的时间)。目前,三家电信运营商的号码冻结时长通常在3-6个月间,此后,号码会被重新放出供用户购买使用。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号段属于“稀缺资源”。一方面,电信运营商购买、使用号段需要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用户越来越多,如果所有旧号都弃之不用,对号段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8亿户,1-4月净增6541万户。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说:“运营商新投放的号码非常有限,且大多数投给了高额月费套餐,在售的手机号码除了部分公开说明的套餐外,大多是二手号码。” 二是互联网应用诸多,部分APP注销入口隐蔽。上海市民陈潘阳说,自己在换手机号时留了心眼,比如先对支付软件、银行卡等重要平台做了解绑,但也很难“滴水不漏”地把所有业务都切换和关联到新号码上,不少注册过的APP都忘记了。还有的APP把“注销账号”入口隐藏得较深,抑或是注销流程设置过于麻烦,如果不是太重要,就懒得处理了。 三是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间沟通不充分。有用户提出,是否可由电信运营商介入,在号码更换主人时,将前一位用户关联的内容解绑或注销?对此,多家电信运营商给记者的反馈是,目前运营商只能将自己平台上的用户信息删除,对于在其他互联网平台上的绑定,运营商无权处理。 付亮也表示,用户原先绑定的诸多互联网业务,难免涉及个人隐私,运营商因此无法了解,也不便越俎代庖。 扫除隐患需多方携手 付亮表示,从根本上看,大部分用户更换手机号是为了解决异地号码问题、更换更实惠的套餐、获取新用户优惠等。因此,如果未来能解决异地手机号使用的麻烦、携号转网的限制、新老用户优惠不一等问题,可有助于减少用户被动更换手机号的尴尬。 对于应用程序提供商,业内专家建议应不断完善功能设置。例如,设计便捷简单的账号注销或手机号更换通道,避免“更换新手机号需要旧号收验证码”的死循环;设置用户行为变化触发重新验证机制,如位置、登录终端、操作系统发生变化后则开启验证;设置与运营商时间类似的冻结期,当用户长时间未登录后则开启安全保护登录模式等,避免二手号码变成“麻烦号”。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工信部旗下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发起码号服务推进组,并发布了跨行业码号服务平台。平台依托全国电信网码号资源数据库、网间移动号码携带集中数据库、运营商码号业务数据以及互联网码号相关数据,面向政府、通信、互联网、金融等各行业,提供信息共享、创新应用开发以及跨企业在线问题处理服务。 据了解,目前金融机构和在线支付平台开启多步骤验证的措施都已经比较完善。“鉴于部分互联网平台对于相关防护措施仍然比较随意,有些仅使用验证码就能登录的应用,用户自己要多留心。”王艳辉建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