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生母亲是迪拜公主,欧博已经失踪多年;父亲是爵爷,有庄园和17位夫人……” 近日,媒体曝光某直播间主播讲故事吸引大量老年群体粉丝并趁热推销产品。这些老年粉丝深信不疑,“豪掷千金”,热衷成为“直播间守护者”。为何儿女吐槽“假得不能再假”的直播间却真能骗到老年人?围绕相关话题,人民网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探讨解读。 老人为何对直播间“儿女”深信不疑? “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回来了”“养育十几年的养女要背叛我”……主播声情并茂的讲述颇具感染力,让观众们常会忽略画面右上角小小的“虚构剧情”四个字。 这类被统称为“剧情直播间”的套路颇为类似――前期进行长时间剧情演绎和铺垫,打造主播隐世豪门家族成员等人设,从婆媳矛盾、争夺家产、集团斗争到海外夺宝,直播间内上演“人间百态”。同时,主播自称“儿子”“女儿”,称呼直播间观众“爹妈”以拉近距离,配合夸张的宣传话术,老人深信不疑。 当老龄化遇上数字化,直播间里天马行空又深谙人性的各类故事情节对于日常生活较为空虚且判别能力逐渐下降的老年群体来说更具迷惑性。 “短视频正在构建一个视听化消费奇观,通过兴趣场景的搭建造成拟态生活的错觉。”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指出,欧博娱乐“在老年群体抑郁、孤独感等消极心理体验指标增多的趋势下,有社交、表达、贡献等心理需求的老年人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能满足其情绪价值、提供情感体验的网络社交平台。数字化交往帮助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并形成社会联结,主播的‘家人感’给他们心灵带来了慰藉,填补了儿女们原本应当给予的情绪空间与情绪价值。” 平日节俭的老人们为何在直播间“一掷千金”? “干爹干妈们,接下来这件宝贝能不能守护(购买)?能的把‘守护’打在公屏上!”鼓点密集的背景音乐响起,镜头被遮住,画外音适时响起:“还有3秒钟抢完!” 直播间里,剧情的推进巧妙地与商品销售相结合。出于情感渴求与寻求线上归属感的内在需求,不少老年人在直播间痴迷购物,动辄一掷千金。 “只要网友给予满足主播提出的需求,主播就能对其有所回应,这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众多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关注的老年网友的情感需求。”赵晖指出,“通过兴趣场景的搭建造成拟态生活的错觉,这种效应不只是在银发人群里发生,‘拔草种草’的悦己消费发生在全场景全领域用户中,但是老年人因为特殊的心理需求更容易成为受骗者。” 然而,这些直播带货的商品中有不少是“价廉物不美”的食品保健品,例如“主播母亲迪拜公主托梦送来的膏药”“神鹿赠药”等等。央视“315”晚会也曾曝光类似套路,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等普通食品摇身一变成“神药”,有高血糖患者在服用第二天后血糖猛增。 在一些直播间中,还有主播通过编纂故事情节、抓住“捡漏”心理等向老年人售卖所谓699元“价值连城的古董”。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王华伟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因而处分财产,被害人因而遭受财产损失,数额较大的,可能构成刑法中的诈骗类犯罪。“同时应注意到,尽管理论上存在各种争议,实践中还是应当审慎区分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王华伟表示。 治理“坑老”直播间,监管与关爱需同时发力 根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3年12月的32.5%提升至33.3%,约为3.66亿人。 随着数亿老年网民登上“数字化快车”,如何做到老人用网更安全,是网络适老化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如果‘坑老’直播间的行为涉嫌违法乃至犯罪,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法律措施予以规制;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提供者也应尽到一定的注意义务,加强对平台直播间合规行为的引导与管理,尤其是接到相关违法行为通告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违法行为。”王华伟表示。 “老年群体的信息获取和判断力在网络时代相对经验不足,容易被不法分子诱导,造成财产损失。建议建立互联网监督机制和良好的网络自媒体达人信誉评估体系,对不良信誉的账号和达人采取有效惩罚措施。”赵晖指出,“社会、家庭、媒体应该合力建构银发友好型社会氛围,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